刷赞刷粉作为数字时代流量经济的衍生物,已从早期的“灰色操作”演变为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。其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方式虚构用户互动数据,制造虚假热度,这种行为不仅扭曲了市场评价机制,更触碰了多条法律红线。从法律视角看,刷赞刷粉的定性需结合其行为模式、危害后果及所侵犯的法益,综合考量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《电子商务法》《网络安全法》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乃至《刑法》的多重规制,形成“民事-行政-刑事”三责叠加的违法责任体系。
刷赞刷粉的核心违法性在于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。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二条明确要求经营者遵循诚信原则和商业道德,不得实施混淆行为、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。刷赞刷粉通过虚构交易量、点赞数、粉丝数等数据,使市场主体在流量竞争中形成“虚假优势”,直接误导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判断。例如,某电商平台商家通过刷单提升商品销量排名,不仅挤压了合规商家的生存空间,还导致消费者基于虚假信息做出购买决策,构成典型的“虚假商业宣传”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《关于规范促销行为公告》中明确指出,通过虚构交易、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,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,可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;情节严重的,吊销营业执照。这一定性将刷赞刷粉从“流量作弊”上升为“市场秩序破坏者”,凸显了法律对公平竞争底线的坚守。
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是刷赞刷粉的另一重违法属性。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、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,第二十条要求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,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。刷赞刷粉制造的“虚假热度”,本质上是对商品或服务质量信息的扭曲。例如,某短视频平台创作者通过购买粉丝、点赞量,使其作品在算法推荐中获得更高曝光,消费者误以为该内容具有真实价值而产生关注或消费,最终发现“名不副实”,这种“数据欺诈”直接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。实践中,多地消费者协会已将“刷单炒信”列为消费侵权典型案例,支持消费者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要求“退一赔三”。这种民事责任的追究,既是对个体权益的救济,也是对“流量至上”畸形价值观的矫正。
刷赞刷粉还严重破坏网络生态与数据安全,违反《网络安全法》与《电子商务法》的强制性规定。《网络安全法》第二十七条明确禁止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、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、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;第四十二条要求网络运营者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,并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制度。刷赞刷粉往往通过“黑产平台”批量注册虚假账号(俗称“僵尸粉”),或利用技术手段模拟用户行为,这种操作不仅违反平台用户协议,更涉嫌非法获取、使用个人信息,甚至可能构成“数据造假”的黑色产业链。例如,2022年某社交平台打击的“刷粉黑产链”,犯罪团伙通过爬虫技术窃取用户信息,注册虚假账号进行交易,涉案金额超千万元,最终以《刑法》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”定罪处罚。此外,《电子商务法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,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、真实、准确、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,不得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。刷赞刷粉对商品销量、用户评价的虚构,直接违反了该法对电商信息真实性的要求,监管部门可依据《电子商务法》第八十五条责令整改,处以罚款,并记入信用记录。
在刑事领域,情节严重的刷赞刷粉行为可能触犯《刑法》多项罪名。其一,若刷赞刷粉形成规模化、产业化运作,涉及非法经营,可依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二十五条“非法经营罪”定罪。例如,2021年浙江警方破获的全国首例“刷单炒信”刑案,犯罪团伙开发刷单平台,组织“刷手”30余万人,涉案金额1.2亿元,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。其二,若刷赞刷粉行为同时构成诈骗,如以虚构流量为诱饵骗取商家合作费用,则可能适用《刑法》第二百六十六条“诈骗罪”。其三,若过程中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,如非法获取、出售、提供用于注册虚假账号的个人信息,则构成《刑法》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”,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。刑事责任的追究,标志着法律对刷赞刷粉行为的“零容忍”,也警示流量黑产从业者“数据造假”可能面临牢狱之灾。
当前,刷赞刷粉的违法认定仍面临诸多挑战:一是隐蔽性强,黑产平台采用“技术伪装”“跨境操作”等手段逃避监管;二是认定标准复杂,如何区分“真实用户互动”与“虚假数据”需要技术支撑;三是跨部门协同不足,涉及市场监管、网信、公安等多领域职责。对此,监管趋势已呈现“技术赋能+全链条打击”的特点:一方面,平台通过AI算法识别异常流量行为,建立“刷粉-封号-追责”的闭环机制;另一方面,监管部门推动“互联网+监管”模式,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跨部门联合执法,如2023年国家网信办开展的“清朗·打击流量造假”专项行动,就集中清理了违规账号500余万个,下架虚假APP 200余款。
刷赞刷粉的法律定性,本质是数字经济时代对“诚信价值”的重申。在流量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今天,唯有通过完善立法、强化执法、推动行业自律,才能遏制“数据泡沫”的蔓延。对企业而言,合规经营、提升真实服务质量才是长久之计;对用户而言,警惕“虚假流量陷阱”、主动维护自身权益是参与健康数字生态的基础。法律对刷赞刷粉的严厉定性,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规制,更是对“真实、透明、公平”数字市场秩序的守护——唯有如此,数字经济的“流量”才能真正转化为“质量”,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