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赞交易是否犯法你知道吗

刷赞交易是否犯法你知道吗?在短视频、社交媒体深度渗透日常生活的今天,“点赞”已不仅是简单的互动行为,更被异化为可交易的流量商品。从商家刷赞提升“爆款”概率,到个人刷赞营造“人设”热度,刷赞交易已形成一条隐秘的产业链。然而,这种看似“无伤大雅”的操作,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远比公众认知的更为严峻。

刷赞交易是否犯法你知道吗

刷赞交易是否犯法你知道吗

刷赞交易是否犯法你知道吗?在短视频、社交媒体深度渗透日常生活的今天,“点赞”已不仅是简单的互动行为,更被异化为可交易的流量商品。从商家刷赞提升“爆款”概率,到个人刷赞营造“人设”热度,刷赞交易已形成一条隐秘的产业链。然而,这种看似“无伤大雅”的操作,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远比公众认知的更为严峻。

刷赞交易的核心,是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,为平台内容伪造虚假点赞数据,从而误导平台算法和用户判断。其运作模式通常分为三层:需求方(商家、网红、个人)通过中介平台发布刷赞订单,中介组织“刷手”或利用机器程序完成点赞,最终通过虚拟货币或转账完成交易。这种模式下,点赞数据脱离了“真实用户表达”的本质,沦为可量化的“数字商品”。但当点赞不再代表真实意愿,而是被明码标价时,其已触碰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红线

从法律层面看,刷赞交易的定性并非模糊地带,而是有明确法律条文可依。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八条规定,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、功能、质量、销售状况、用户评价、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,欺骗、误导消费者。刷赞行为本质上是对用户评价数据的篡改,属于典型的“虚假宣传”。例如,某电商平台商家通过刷赞提升商品好评率,使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广受好评而作出购买决策,这种行为直接违反了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中关于虚假商业宣传的规定,可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,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;情节严重的,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,甚至可能吊销营业执照。

若刷赞行为涉及电子商务领域,《电子商务法》第十七条也明确规定,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、真实、准确、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,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。刷赞导致商品评价数据失真,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,电子商务经营者需为此承担相应责任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1年修订的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,经营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,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,属于“帮助他人实施虚假宣传”,需与被帮助者承担连带责任。这意味着,中介平台若为刷赞交易提供技术支持或撮合服务,同样需承担法律责任。

刷赞交易的法律风险不仅存在于经营者层面,对参与其中的个人而言,同样可能面临处罚。根据《网络安全法》第二十七条,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、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、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;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、工具。普通“刷手”若通过注册大量虚假账号、使用外挂程序等方式刷赞,可能被认定为“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工具”,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,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,没有违法所得的,处十万元以下罚款。若刷赞行为涉及刷单炒信,还可能被纳入社会信用体系,面临信用惩戒。

平台治理层面,刷赞交易对互联网生态的破坏尤为显著。平台算法依赖用户互动数据(点赞、评论、转发等)推荐内容,刷赞行为导致优质内容被虚假数据淹没,劣质内容通过“刷量”获得流量倾斜,最终破坏平台的公平竞争环境和用户体验。为打击刷赞,各大平台已采取技术手段,如通过AI识别异常点赞行为(短时间内集中点赞、同一IP批量操作等)、限制非真实用户账号权限等。但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中介平台不断升级“防屏蔽”技术,使用模拟真实用户行为的“养号”流程、分布式IP池等手段规避平台检测,形成“猫鼠游戏”。平台治理的核心困境在于,技术手段始终滞后于作弊手段的迭代,唯有通过法律明确责任边界,才能形成有效震慑

刷赞交易的社会危害远不止于法律层面。从微观角度看,消费者可能因虚假点赞数据购买劣质商品,或被“网红人设”误导,造成财产损失和精神误导;从宏观角度看,刷赞行为助长了“流量至上”的浮躁风气,挤压了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,导致网络生态劣币驱逐良币。更严重的是,当社会普遍接受“数据造假”的潜规则,将侵蚀诚信体系的根基,破坏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。

面对刷赞交易的灰色产业链,法律规制、平台治理与行业自律需协同发力。法律层面,应进一步明确刷赞交易中各主体的法律责任,加大对中介平台的处罚力度,建立“吹哨人”制度鼓励内部举报;平台层面,需优化算法推荐机制,降低数据权重,同时建立用户举报快速响应通道;行业层面,应推动建立“真实流量”认证标准,引导商家回归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本质竞争。刷赞交易的灰色链条,终究会在法律的阳光与行业的自律下逐渐瓦解,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字生态,永远建立在真实与诚信的基石之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