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赞网课服务是否涉及违法行为?

在网课行业流量竞争白热化的当下,“刷赞网课服务”悄然成为部分机构快速提升曝光的“捷径”,但其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操作,正引发关于“是否构成违法”的广泛争议。这类服务通常通过人工点击、机器程序或虚假账号等方式,为网课视频、课程页面等快速积累点赞数、评论量,制造“高人气”假象,本质上是通过数据造假扭曲市场评价机制。

刷赞网课服务是否涉及违法行为?

刷赞网课服务是否涉及违法行为

在网课行业流量竞争白热化的当下,“刷赞网课服务”悄然成为部分机构快速提升曝光的“捷径”,但其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操作,正引发关于“是否构成违法”的广泛争议。这类服务通常通过人工点击、机器程序或虚假账号等方式,为网课视频、课程页面等快速积累点赞数、评论量,制造“高人气”假象,本质上是通过数据造假扭曲市场评价机制。要判断其合法性,需从行为本质、法律规制及社会危害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剖析。

一、刷赞网课服务的运作逻辑与本质特征

刷赞网课服务的核心逻辑,是通过虚构流量数据迎合“流量至上”的行业畸形需求。具体而言,其运作模式可分为三类:一是“人工刷赞”,依托兼职人员或低薪劳动力手动完成点赞、评论,成本较低但效率受限;二是“技术刷量”,通过自动化脚本、模拟器工具实现批量操作,能在短时间内制造数万点赞数据,技术隐蔽性强;三是“平台流量交易”,在黑产链条中买卖虚假账号、虚拟流量,形成完整的“刷赞-数据变现”灰色产业链。

这类服务的本质,是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破坏。网课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本应体现在课程质量、师资力量、教学效果等维度,但刷赞服务通过伪造用户反馈,制造“热门课程”的虚假认知,使劣质内容通过数据造假获得不当曝光,挤压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。当学员的选课决策被虚假数据误导,市场便无法实现“优胜劣汰”的自然筛选,行业生态随之扭曲。

二、法律视角下的违法性判定:多重红线已被触碰

从现行法律框架看,刷赞网课服务已触及多条法律红线,其违法性具有明确依据。

首先,违反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关于“虚假宣传”的禁止性规定。该法第八条明确经营者不得“对其商品的性能、功能、质量、销售状况、用户评价、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”。刷赞服务通过虚构用户点赞、评论数据,使网课课程呈现“高人气、高好评”的假象,本质上属于对商品服务信息的虚假陈述,构成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。实践中,已有网课机构因购买刷赞服务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罚款的案例,印证了该行为的违法性。

其次,违反《电子商务法》的信息披露义务。《电子商务法》第十七条规定,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、真实、准确、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,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。网课作为在线教育服务,其用户评价是学员判断课程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。刷赞行为通过伪造评价数据,剥夺了消费者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,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。

再次,可能触犯《网络安全法》关于“非法数据活动”的规制。《网络安全法》第二十七条禁止任何个人和组织从事“非法侵入他人网络、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、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”。部分刷赞服务通过非法获取用户账号、利用恶意程序批量操作,已涉嫌违反网络安全相关规定;若服务提供者开发、销售用于刷赞的非法软件,还可能构成提供侵入、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、工具罪。

此外,若刷赞服务涉及刷单炒信,还可能被认定为“不正当竞争行为”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《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》明确,“经营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、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,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”,属于不正当竞争。刷赞网课服务本质上与刷单炒信同属数据造假行为,可依据该规定予以处罚。

三、行业危害:从短期投机到长期生态恶化

刷赞网课服务的危害远不止于法律风险,其对行业生态、消费者权益及社会信任的破坏更为深远。

对行业而言,刷赞服务加剧了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。中小网课机构受限于资金实力,难以承担高额推广费用,可能被迫选择刷赞服务以维持流量;而头部机构若默许或主动参与刷赞,将进一步挤压优质中小机构的生存空间。当行业陷入“数据造假竞赛”,资源向低质量内容倾斜,创新动力必然枯竭,最终导致整体行业水平下滑。

对消费者而言,虚假数据直接误导消费决策。学员基于虚假的高分评价选择课程,可能遭遇内容质量差、师资名不副实、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,不仅造成经济损失,更可能耽误学习进度,影响职业发展。这种“信任透支”会降低学员对在线教育的整体信任度,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
对社会而言,刷赞行为助长了“流量至上”的浮躁风气,违背了教育行业的初心。教育的核心是传授知识、培养能力,而非追求虚假的“数据政绩”。当网课机构将精力投入到刷赞等流量造假行为中,而非提升课程质量,本质上是对教育价值的背离,不利于形成崇尚诚信、重视内涵的社会氛围。

四、监管趋势与行业出路:从“打擦边球”到“零容忍”

随着数字经济监管体系的完善,刷赞网课服务的生存空间正被急剧压缩。近年来,市场监管总局、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开展“清朗”“净网”等专项行动,将刷单炒信、流量造假列为重点整治对象。2023年,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《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》明确提出,“严禁任何形式的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”,进一步将网课数据造假纳入监管视野。

技术上,监管部门正通过大数据分析、AI算法识别等手段,精准定位异常流量行为。例如,通过监测点赞数据的增长曲线、用户行为特征(如短时间内同一IP批量操作)、评论内容的重复性等,可快速识别刷赞行为。一旦查实,不仅对刷赞机构予以处罚,还将对提供服务的平台及个人追究法律责任。

对网课行业而言,摆脱流量依赖、回归教育本质是唯一出路。机构应将资源投入到课程研发、师资建设、教学服务优化等核心环节,通过提升真实用户体验赢得口碑;平台方需完善数据审核机制,建立用户评价追溯系统,对异常数据及时拦截并向监管部门报备;消费者则应提高警惕,通过查看课程详情、试听体验、核实师资资质等方式理性选课,共同抵制虚假数据。

刷赞网课服务看似解决了“流量焦虑”,实则是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试探。当数据造假成为行业潜规则,受伤的不仅是市场秩序,更是学员对在线教育的信任根基。唯有剥离流量泡沫,回归内容质量与教育本质,网课行业才能在法治轨道上实现长远发展,而任何试图以刷赞“走捷径”的行为,终将在法律与市场的双重审视中付出代价。